「我想知道你們對於審美的方向是什麼?」在大家還沒坐定的時候,Eddie率先反問了我們一句。好拉,氣氛沒這麼嚴肅,而是今年50歲的Eddie,從最早美式古著做起,到今天的medium rare,受訪的經驗已經太多,他微笑著和我們分享著,以前他能滔滔不絕講得沒完,現在慢慢發掘到編輯已經越來越年輕,可能講的話題早就偏離太多了,所以他先問,才知道他應該講到什麼程度。好在從小被講老來放的筆者也不是被玩笑假的!暫且還能應答自如,依舊盡本分的帶給讀者們有趣的內容啊!
真正的隱身在住宅大樓,medium rare是個需要透過預約制度才能一窺的神秘地方,展示空間就是個方方正正的區域,四周則是掛滿了the viridi-anne、MITTAN、tva、AUTTAA等品牌。單品以深色調居多,以致有許多報導會以暗黑系來形容medium rare的風格,但對筆者而言,那種黑是透過一層一層植物染所疊加出來的深沈視覺,搭配柔軟的觸膚感,當中所帶有的情緒絕非僅用暗黑系三字就能以敝之的。店如其人,整間店就像Eddie本人一樣,看似簡單卻有挖不完的料,全看接下來他怎麼說。
Produce:Lee Tea | Words:Changfl | Photo:TSH | Web:Lin Fu
Eddie
medium rare Owner
從音樂人到品牌代理,最後成為店家主理,一路走來Eddie看過太多產業內的興衰。如今雖然將店維持在十坪左右的空間,但絲毫不減他對於服裝、音樂熱情,反而經由一個小空間,能讓他體會到更純粹的緣分也說不定!
可以為我們介紹一下在這個十坪左右的空間裡,你所要傳遞的理念是?
Eddie
我覺得自己是很有態度的一個人,我沒辦法逼自己去追求所謂好賣的東西。除了一小部分女裝之外,medium rare一直以來所引進的品牌都是我自己會穿的東西,簡單來說或許這是一間非常具有我個人風格的店,就像是小型的更衣間一樣。我希望在這樣一個不大的空間裡,能夠一眼看到所有的品牌,這讓我可以比較專注的經營好一間買手店,用心呈現每個品牌所要表現的特點。以前70、80年代很流行這類高級的小店的,與後來大型的select shop、百貨公司那種背後有大財團的經營模式很不一樣。
目前看起來店裡的視覺感相當一致,這些品牌的共通性是?
Eddie
Unisex,大概是三、四年前開始這樣的風格成為顯學。我所選的品牌其實每一季的設計都不太變動,但卻在染製、做工上非常講究。對我來說這不是趨勢或者流行,而是一個恆久經營的一項工藝 ; 另外在版型上也十分適合東方人,從以往的流行趨勢來看,世界就是跟著西方國家走,不論是發表的行程、Buyer的眼光都是跟著歐美,這對我來說相當不方便,因為亞洲特別熱啊!很多東西其實並不適合我們的,所以當Yohji他們一群人出來的時候,我就覺得很美好,雖然現在看起來當時的三傑也沒有走得像以前那麼獨特了就是。
Eddie
那對我來說,現在喜歡的風格就像最初Yohji給我的感覺一樣,像是帶一點寬鬆的民族感,但又不像我們去尼泊爾、泰國看到那種大量印花、便宜的棉所製成的感覺,也不像一副要去拍老電影的樣子那麼死板。這些品牌在講求自然面料、處理的同時也都會兼顧到功能性,還是很適合跟現代的造型做搭配。而且這些牌子我已經接觸了19年這麼久了,感性一點說就和家人一樣,而且有時候因為這些衣服讓我和設計師成為好友,但那就是工作之外,服裝帶給我最大收穫的地方,並且我也希望這些牌子能再年輕一輩的腦袋裡有所停留,而不是看到這種風格,卻還只是將印象停留在80年代三位日本時裝先鋒身上。
但這樣的風格並不算大眾吧?尤其對香港人來說,主流還是街頭爆款,針對這點你有什麼想法嗎?
Eddie
我覺得大家在追影像追照片,以前是雜誌現在是螢光幕的差別。現在雜誌已經沒有分量了,但網路帶來的狀況就是資訊爆炸,over information導致客人都沒了思考的方向,我就常常遇到這種情形,像是拿了GD的照片來和我說想像他,但很抱歉,‘你沒他瘦也沒他的五官,為什麼要逼自己?反而應該要研究GD的內在跟個性,在轉化為自己的美感才對吧?這就是網路所帶給人們的審美疲勞,看雜誌只看封面,社群咻一下就滑過去了,真正讓人停下來「深讀」的,一般都是幽默笑話,越low的越make sense,大眾跟大數據很多時候就會開始往那個方向走,這就是現代。
那您認為如何以自身對這樣的情況做出抗衡?
Eddie
大家需要的我就會刻意避開,我不是百貨公司、h&m、zara或forever21,我沒有像恐龍一樣要把整塊餅吃掉的野心,我有的就是覺得這個東西很美,就算沒人懂也沒關係,我會慢慢去推動它。但當我的東西開始紅了,且有一個數據產生,那我就會小心點、計算一下,我是不是該換一個方向了?其實人真的很矛盾,老是不想穿的跟別人一樣,但當自己真的獨立發覺要走一條很孤獨的路的時候,卻又因為感到自己很離群而想要回去。
Eddie
所以風格這種東西就像藝術,堅持比什麼都更難卻也最重要,我很多影視圈的朋友、設計師原來都是比我還堅持的人,但最近也都撐不住慢慢被洪流淹沒了,所以我想在服裝這條路上我會走得很孤單吧!但換個角度想,我也有機會能服務到跟我有同樣想法的客人,他們會預約來到這裡,透過交流也會變朋友,這就是在這小空間所能獲得服裝之外的美好,我很珍惜因為這裡讓我有得到這些緣分的機會。
因為知道會走的孤獨,也想過濾客人,這就是特別選在大樓裡開店的原因嗎?
Eddie
這其實是為了避免過高的租金,我心裡還是希望能在路面開一間店的。但其實整個香港都是這樣,大家都慢慢往樓上移,這是我們特別辛苦的地方。
那要怎麼克服不被看見的問題?
Eddie
求神啊(笑)。我認為現在這個不太多人知道的狀態是最好的!以前代理很多品牌的時候都很怕雜誌來借衣服拍攝不還的情況啊,很常有拿去拍完雜誌模特兒的介紹、幫一個唱歌的做了唱片封面,收了錢再穿了我的衣服去泰國拍照之類的事件出現,然後我問他怎麼這樣做呢?他說我是XX財團的,就這樣,我們連話都不能說,因為需要曝光嘛。現在簡單一點,花錢買個一期廣告,什麼都能寫出來,但結果就是雜誌慢慢沒人看囉!我是看以前雜誌長大的,日本雜誌也好、港媒也好,很多媒體他們有方向又用心做功課,就算我在美國那時候都還是會想辦法要找來看,現在這種情形漸漸地沒有了,都是錢。
Eddie
不過也有別條路,你看那些社群就好像是一份雜誌,想被看見就把自己當作媒體吧!instagram、facebook……whatever,你放了照片,都可以表達你的看法,或者是推動你生產交流的東西,不管多小多大,大家都是用這種平台,當然大公司拍出來的片規模會大一點,但我相信創意還是最重要的!我也都還在學這些不是我年代的東西,但蠻好的!至少給了我們這些小店滿多機會。
所以我們能說現在這間店的樣子已經是你最滿意的狀態了嗎?
Eddie
不能這樣說,這種東西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而且欣賞的高手還是太多,遠遠還不足夠啊!但我今天之所以能夠撐這麼久,就是看到有些熟的或新的客人,他們會去試穿然後覺得我推薦的衣服很到位,這一直都給我很大的鼓勵。說個故事吧!其實我最初並沒有打算開店,我一直都是專注在音樂事業上,我以前當和音,我唱了應該有十幾年了,從林喜強、鄭秀文,因此會在96年開了medium rare是連我自己都意外的,之前連想都沒想過,我沒有唸過設計、服裝什麼的,所以大概就是興趣驅使我這麼做的吧!
Eddie
但即便過了這麼久,我也沒有因為開店就放棄音樂,有一年我將Devilock Night從日本帶來香港,當時我認為香港年輕人需要聽一聽這些音樂,還專門請了團隊做完整的拍攝,結束之後有客人專門來到店裡和我道謝,說謝謝我把這種文化帶到香港來,對我來說有這樣的經驗很感動!Life Style 就是這樣,衣服、音樂都是我熱愛的一塊。
那最後我們想問一個抽象一點的問題,您認為服裝是什麼?
Eddie
衣服對我來說,是能做到不用說話溝通的溝通媒介,透過穿衣服這件事,你也在表達一點點你自己想法,都不用靠嘴巴說,單用看的就感受得出來。但現在看來,流行這個迴圈到90年代以後就沒什麼新的設計了,大家都只是從以前的圈圈裡找素材出來做而已。像Supreme,最早他們玩Studio 54那種元素,70年代夜總會跳舞的感覺,你想要進去,抱歉,還得先過店裡那幫小弟那關才行!這個概念最初是從 Aaron Bondaroff 為首的那幫Skater出來的,並不是老闆,老闆反而很生意,我見過一面。當時Supreme的感覺我認為相當有力量,即便我不是Street那一掛都能深受感動,真的很酷!但現在不是了,Supreme開始翻玩,只是拿一些東西來用,裡頭一點功課也沒有,好像大家都不用腦袋一樣!
Eddie
雜誌也有這個問題,現在要收費寫廣告,報導一些假的東西,那我幹嘛看?相反的以前雜誌不會刻意去追多主流多時尚的畫面,而是衝進去拍夜店那些跳舞跳得正爽的人們,或是拍嘔吐醉倒,最Fuck up的樣子,但同一時間他們藉由這樣的視覺討論男生打扮,所以就算畫面裡都是素人也沒關係,重點是那個精神,讓人覺得有趣的那股激動,而且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