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trends(潮流趨勢)這一概念的出現,似乎所有東西都可以套上一個符合當今時局的公式。而近幾年 L.DOPE 則在那些自稱選品店的賣場中看出一些端倪,彷彿只要做到幾個「開店快速指南」就能成功;然而真是這樣嗎?

腳上不是精品就是限量鞋,到底是在賣什麼?
找來帥哥美女已經不夠了。從過去的 Balenciaga 、Gucci 老爹鞋等各大精品鞋款,到近幾年的 Nike x Sacai Vaporwaffle 等聯名球鞋;明明許多主打「韓國服飾代購」的賣場卻都有志一同的在鞋子上大做文章,似乎以此作為吸睛焦點?


一條 390 的棉褲配上定價 39,000 的鞋款當然不是不行,然而這樣的宣傳手法是否會導致一些消費者的誤會或盲從附和則值得我們思考。


SUPREME 冰箱和 BE@RBRICK 不能少!
除了前面提到的鞋子,另一個大重點就是背景的佈置;善用家飾品點綴無疑是替照片加分的好方法,不過 Supreme x Smeg 的限量款冰箱儘管要價不菲也不好買,出鏡率卻出奇的高則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而類似的背景佈置則包含 Neighborhood 折疊椅、BE@RBRICK 小熊、以及我們之前文章中提到的 Plia Chair 等等。似乎這些潮牌元素就是品質保證?而若買的僅是仿冒款,那麼聲稱正貨、東大門連線購買的信服力又該從何而來?


自創品牌怎麼設計和名字都如此熟悉?
而前面提到的皆是加分項,最賺錢的依舊是販售自己生產的衣服,而此時最重要的就是給品牌一個響亮的名稱:帥一點的要用 Under 開頭,不然就是要用 made 結尾 (這當中有想混淆視聽、便宜行事的,當然也可能有純屬巧合,其實是想認真做品牌的)。接下來再找工廠在成衣公版貼上標籤和logo,一件「堪比」高端街頭品牌的衣服就製成了。
而更狠的也有加一行英文字、改一點圖紋配色便已「原創設計」自稱的品牌。這樣的操作或許能夠蹭到大品牌的部分流量,不過要長久經營就不能沒有的辨識度則蕩然無存。因此名字都可以學,但若只是「有名無實」則非長久之計。

當然我們將這些所觀察到的現象提出來也並非要引戰,畢竟努力的人也還是很多;只是反思這樣的環境對於店家本身以及消費者是否有益?畢竟前者少了自身的差異性、單純的後者盲目地追求吹捧、高手則把這些行為當笑話在看,難保最後兩邊倒的局面。

而 L.DOPE 這邊也邀請到三位業界人士分享他們對於此現象的看法。分別為選品店 NE.SENSE 的行銷公關 Xiang、TAKE 5 Taipei Shop 的 Kevin、以及 Twenty Four 的 Chang。以下為訪談內容:


其實還是要清楚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文化與風格。而我自己喜歡多嘗試,也希望讓選品店更多元化。透過大量的資訊管道,像是 instagram 是最基本的,去多看國外店家、意見領袖怎麼拍攝及呈現溫度感。當然電影和音樂都是引響我與團隊非常深。另外,個人也很喜歡「新」和「舊」帶出畫面的對比感,再搭配「人」與「物」、在地都市、城市人文街景裏,體現出各人風格。
而我認為只要能找到自己的風格就不會有期效,因為每個人或選品店,雖說都是同質化,但亦因為所選的商品、店家文化、風格規劃都不相同,所以整體來說還是要讓消費者知道你想要表達些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我所服務的日本阿美咔嘰風格選貨店 TAKE5 台北店,風格並非屬於講求街頭限定店潮流品牌。但一樣在拍照宣傳上也是需要考量到所謂稀有品的火力展現與宣傳單品中間的平衡。我們規劃上主要會針對幾個部分來考量:1. 稀有品對於想要推廣的商品,是否能夠加分而不是單純喧賓奪主地吸引目光與流量。2. 同一個稀有品的露出是否過於頻繁,反而暴露出店舖藏品不夠有料。3. 個人稀有品的露出,是否可以充分展現出被拍攝店員的個人選品品味,同時可以為欲宣傳的單品與整體風格加分。若以上三點都是否定的答案,那就好好地從獨特細節、不同搭配面向以及情境著手,把想要推薦給大家的單品好好介紹即可。
當然在特定時機點,搭配限量或是稀有古董品來融入介紹,除了可以增加吸睛度,並讓新顧客覺得這家店看起來很有料,而提升顧客的信任度。但這也是雙面刃,過度使用可能反而帶來反效果唷
而我認為只要能找到自己的風格就不會有期效,因為每個人或選品店,雖說都是同質化,但亦因為所選的商品、店家文化、風格規劃都不相同,所以整體來說還是要讓消費者知道你想要表達些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前開店裝修門面是多麼重要的事情。隨著時代遷移,現在的重點變成了拍照與打卡背景之重要性。但不要以為買冰箱和椅子就能撈錢,銷售的產品本身,材質與設計好壞是不會騙人的,消費者們也該提升自己增廣見聞,才不會人云亦云買一堆跟風潮物。
Photo Via: dezeen, Vmagazine, highsnobiety, MOMA, ne.sense, 蝦皮, 小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