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過房子有如電池一般,用久了可以直接拔除並換上新的便可繼續使用?早在於1972年落成的中銀膠囊塔就達成了此概念,大樓的骨幹就像插槽,而一間間的膠囊住宅就是插銷直接安裝於大樓的結構中。對於建築之永續性提高了更多的可能。
建築學裡史詩性的標竿
此大樓由黑川紀章所設計,他除了是日本知名建築師丹下健三的門生,也是日本戰後知名的建築師。黑川紀章與安藤忠雄、磯崎新並稱為日本建築三傑,其共生思想更是影響著建築界,台灣的板橋大遠百便是出於黑川紀章的事務所。
將想像實現+未來提前=膠囊塔的誕生
1960年代,歷經戰後的日本經濟逐漸成長,此時的建築師對於未來都市是有憧憬並充滿想像的,但是理想與現實總有落差,因此「新陳代謝」一詞被運用於建築之理念上。隨後在人口迅速增長、生活密度提高,以及居住空間不足等問題中有了膠囊塔的誕生,每一膠囊均採用圓形窗戶來表達未來感,不論是由內部或外部觀看皆營造了不同的視覺感受,在現在來看其外形依然不過時。
其中膠囊皆為約10平方公尺的居住空間,有如「蝸居」的空間在使用上可說是非常不充足,但仍有許多住戶把空間運用的盡致且舒適。由於外型的獨特,及內部空間的可能性,也吸引了許多設計師與藝術家入住。
黑川紀章的凋零,伴隨著的是膠囊塔的拆除?
時間的推移使膠囊塔老舊並且面臨拆除的難題,雖說可替換膠囊住宅,但預計25年更換一次膠囊仍是很大的成本問題,以致於至今從未實行過。隨著黑川紀章的逝世,基金公司在2007年時便打算拆除重建,然而直到近期才繼續動作。
因此有人提出中銀膠囊塔的保存和再生計劃,希望能藉由參訪、住宿體驗來讓更多人認識與關注到膠囊塔。就如每個時代都會有一個代表物,膠囊塔正代表著前期的現代建築,並且在概念與外型皆有被保存之價值。
在我們努力維護古蹟的同時,是否也該思考如何保存現代建築?或許過了1000年之後,這些存留的建築也將成為前人為後人的偉大足跡,等待世人去欣賞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