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一定要去的國家、一定要做的事 ⋯⋯ 相信許多人的 Bucket List 都有寫上 Coachella,這個集結了流行音樂、網紅、名人的音樂節!然而你知道嗎?過去的他並非現在你看到的商業與爭奇鬥豔,而是為了獨立音樂而生,在荒蕪的沙漠中凝聚著藝術、潮流、文化的重要音樂節。走過了 23 個年頭,今天一起來認識它!
從鉅額虧損到年賺上億美元!
主辦方 Goldenvoice 過去因為受到大型企業的壓榨決定鋌而走險,邀請名氣較低的歌手齊聚一堂,期許透過這些個性鮮明的獨立音樂人吸引觀眾。1999 年,第一屆 Coachella 正式舉辦,一張門票只要 50 美元卻只吸引了一半的觀眾;隔年甚至因此生不出經費舉辦第二屆。然而其對於獨立音樂的支持與藝術性在當時獲得普遍的好評。
獨立音樂的文化縮影!
如今的主場秀都是最火紅的流行歌手,像是本屆的 Billie Eilish、Harry Styles 等等;然而 Coachella 最初的定調可說是截然相反。第一屆的 Beck、第三屆的 Oasis、到第五屆的 Radiohead 都體現了其對於嬉皮搖滾文化的惺惺念念。隨著聚集的群眾越來越多,他們開始邀請更多的主流音樂人,也逐漸成為你我熟悉的 Coachella。
專屬於加州的明媚風光還是泥濘的沈醉?
作為全球最大的音樂盛事之一,Coachella 其實也是借鏡了英國的 Glastonbury,這個自 1970 年代便已經存在的搖滾音樂節。不過有別於 Glastonbury 陰雨泥濘,加州乾燥的沙漠氣候以及陽光明媚的特質創造了截然不同的氛圍,更活潑、更多彩;而這也反映在出席音樂節的人們的穿搭。你們又更喜歡哪一場盛事呢?
除了網美和音樂,藝術也值得關注!
儘管談到 Coachella 大家都聚焦在名人、音樂、網紅,但就像前面提及的,主辦方同時致力於藝術與文化的推廣。像是今年展出的裝置藝術「浮標」、2018 年的「Etherea」、或是舉辦環保回收等等。其實 Coachella 本身就是「音樂藝術節」;將藝術、音樂、環保議題融入 —— 可惜這些資訊往往被主流媒體給忽略。
無可避免的商業化
隨著音樂節的壯大,參與這場盛事已經不單是熱愛獨立音樂文化的展現,更是娛樂與身份的象徵。有人認為這模糊了初衷,卻也有人樂見這樣的多元成果。像是品牌與名人合作帶來一套又一套的時髦造型、又或者在主場秀之外提拔小眾歌手等等;然而想想當年一張 50 美元的門票和如今要價上萬的價格,心中不免五味雜陳。
2020、2021 連續兩屆都因為疫情而停辦的 Coachella 如今盛大回歸,看著直播表演某種程度上也讓人回味起疫情前的生活;雖然人在台灣的我們是截然不同的光景(笑)。第一週的表演如今告一段落,除了 88rising 帶來宇多田光和 2NE1 的精彩表演、幾位主場歌手的秀以外,留言告訴我們你們目前最喜歡的表演是哪一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