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不是想引戰!點出這些我們發現的現象除了希望能夠改善各位讀者平日在看各大媒體以及 KOL 的閱文習慣以外,也期許在這個社群發達的年代無論是自產內容或者品牌業配都可以對得起粉絲的同時也對得起自己。就像經營事業,經營自己 (的社群) 也有許多不同的方式。不過在趨勢的影響下卻可以看到同質化的現象。今天我們整理了三個常見的「經營手法」並請來三位業界人士一同探究這些現象是否是帳號活躍的關鍵;若不是,那什麼才是呢?

第一點:熱款球鞋不是必須;風格才是!
球鞋市場如今儼然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除了品味與錢財更是人脈與流量的好來源;好好地善用 hashtag 甚至有機會登上各種「球鞋帥哥、正妹」的整理文(你們有興趣看嗎,我們是沒有想要做啦)。如今最紅的無非是 Nike x Sacai,而回顧過去誰不是人手一雙 Speed Trainer?不過穿上這些鞋子就真的有效嗎?就拿 Vaporwaffle 來說,上週 L.DOPE 帳號的投票比高達 8 成的人就認為這雙鞋其實並沒有帶來正面的效果;或許人們更願意追隨的是某種魅力與特質,而不是商品本身。


第二點:提防盜版家飾更具說服力!
防不勝防,相信大部分人不論購買任何商品都不願意買到盜版;不過猖獗的世代之下許多時候只是吸收到的資訊不夠所導致的。就像許多網紅都喜歡在家中擺放一張我們之前介紹過的 Plia Chair 卻不知買得到其實是盜版 — 而這樣的行為或許讓當事人在內行人的眼中的說服力降低;下次看到這樣的情況或許可以善意的提醒他們噢!


第三點:說好的 Before After 其實是 PS!?
接業配在當今世代是必然,畢竟那也是賴以為生的工具;不過有許多網紅明明接了需要使用一週或以上的護膚產品業配,卻只用短短幾分鐘的時間拍了兩三張照片再使用 PS 把其中一張的亮度和平滑調高,就聲稱是所謂的 Before After?這種賺錢的手法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欺騙了喜愛他們的粉絲,也讓人對於其他內容的真實度降低。

前面提到的幾個現象你們是否也有感受到呢?其實今天提出這些現象除了呼籲粉絲不要盲目的支持以外,也希望大家不要只會當個鍵盤魔人做出批判;而是能彼此提醒。那麼業界人士又是怎麼想的呢?今天我們請到時尚編輯的真心話、KOL 傅昱、以及王二針對文章的內容、自身的觀察和經驗做分享,一起來看看他們怎麼說吧!


必備特質是一定要有,就是需要能經營有特色的內容,而且是那種「別人無法輕易複製」的。像穿搭路線就要搭出自己的風格,評論路線要有自己的觀點,如果是開箱路線首先就必須投資各式單品、付出排隊搶快的時間成本,畢竟敢花錢或有錢花、願意排隊等等也是一種難以輕易複製的優勢,這是最基本的。

看你定義的網紅條件是什麼,如果是屬於流量真的很高的網紅,那就要相對的符合主流市場、活躍度以及互動率都夠高,至於特質,我倒不覺得現在大部分的網紅們擁有什麼特質,基本上好像都千篇一律,所以不用擁有特質,也可以當網紅,只要你用心經營。

我認為每一個 KOL 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特色,例如時尚、美食、運動、知識或生活綜藝。也根據每個人的特色就會有相關近似的素材,這就是自己需要去摸索適合自己的地方。



風格真的很重要,萬秀洗衣店的阿公阿嬤使用的單品也都不是什麼大品牌,但靠著別人難以複製的幾個特色:年齡、組合、穿搭風格等等,依然能走紅,甚至紅到國際。

KOL 或 Influencer 在這個容易被標籤化的世代其實在大部分人眼裡還是帶有點貶抑的意味在,尤其網紅相較在表現自己的方面不像明星(這兩者容易拿來做比較)有些卻能比明星帶來更多流量,所以在這個網紅等同於明星的世代,大家會用更嚴格的標準去看待網紅,不管是使用盜版或是 b&a 對照圖太假等等…其實這些東西早已充斥在我們生活中,但大家會對網紅抱有 ‘’公眾人物‘’ 的期待,所以會放大檢視這些事情,總而言之身為一個擁有獨立思維的人類,把網紅跟現實世界分開是很重要的,就跟把對明星的偶像崇拜分化成理性的欣賞一樣。

我想身為一個KOL,最珍貴的是與粉絲的誠信與互動關係,這是眾多公眾人物或表演者較難做到的。也確實耳聞過有少數的KOL 接了產品合作,卻自己沒有使用過,有沒有研究過產品的資訊與安全性而出了問題。但其實大部分的KOL都還是很用心的在處理合作關係,畢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對吧?




盡可能保留自己最大程度的真實,因為只有真實,才能真正展現特色,吸引真正懂你的人,虛假包裝、迎合市場是撐不了太久的。

以我的流量來說完全稱不上網紅,但每天會花五個小時的時間在網路上瀏覽各種東西,以這個角度我會想說:不用在意社群媒體操作的規範,做你自己才是實在,畢竟臉書都改名叫麥塔了,世界的規則也是在一直改變。

以前是全職模特兒,因應現在的社會環境與潮流,漸漸也開始經營自媒體和KOL的身分。其實這兩個狀態差異滿不同,有點類似傳統產業跟新興產業的關係,一開始有滿多不能理解的地方,但實際進入狀況之後其實術業有專攻,相較於模特兒的拍攝專業,KOL多了整合能力與互動經營的課題,都值得令人尊敬。
除了前面提到的三個現象以外你們還有觀察到哪些呢?看完今天的分享又有什麼看法呢?總結今天三位受訪者的回答或許真真實實的做自己才是面對這樣快速變動的世界最好的方式。
Photo Via: Instagram, Joan Cornellà, Vogue, 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