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荷曾經說過:「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 15 分鐘」;而這句話在當今資訊大爆炸的時代已然見怪不怪。透過各式各樣的手段:發表言論、照片、影片,甚至是街訪,靠這些成名的人無所不在,彷彿每過一段時間便可以看到相關的新聞。不過大部分的情況之下,「那些人如今在哪裡、在做些什麼?」則一問三不知。
素人也能成為倫敦時裝周明星!
在一支由 The Zac and Jay Show 拍攝的《We Faked a Model to the Top of Fashion Week》影片中,他們用 40 英鎊打造了兩套「特別」的服裝。除了請來一位素人穿上它出席倫敦時裝周更找來兩三位「假裝是攝影師的朋友」呼喊他的名字並拍照,結果一旁的媒體竟也開始瘋狂地閃著閃光燈並訪問他。進入秀場後一同參加的觀眾更大肆稱讚其「前衛」的穿搭在未來絕對會成為趨勢。
這個結果非常有趣;不過若問筆者「驚訝嗎?」,似乎不盡然。畢竟現今有太多這樣的例子且不侷限於任何領域,從歌手、演員、甚至是政治人物,你有想到誰也是這樣靠著旁人「煽風」而火起來的嗎?
時裝產業真有你想像中的「高級」嗎?
這個問題在這支影片中給出了其中一個立場相當有力的答覆。然而這樣的行為不止發生在「人」身上,靠著炒作而來的例子不勝枚舉,相信 L.DOPE 的讀者也能舉出不少例子。舉凡那些球鞋、限量款包包似乎也是因為各種宣傳標語、銷售手法而導致眾星拱月地「神化」了,且這個現象在當今似乎成了一個不可逆的趨勢;或許時裝產業並沒有想像中高級,但絕對「聰明」。
這樣的成名你要嗎?
其實撇開時裝產業,如今靠著新媒體成名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不論是上面提到的爆紅人物、衣飾、軟體、到食物都有過他們的「15 分鐘」。像是前幾個月網路上瘋傳邀請碼的 Clubhouse、當年爆紅的髒髒包、過去買不到的 triple S等等⋯當然爆紅名人就更多了。
不過續航力是這一類成名最大的問題;倘若沒有支持你持續發光發熱的本事,那麼伴隨而來的將會是與其呈現強烈對比的冷清。而這樣的差異並非人人都經得起的,除了旁人的冷眼以外自我心態上更是需要調適。
24 Pressroom 表示:
其實大多數的人都在「裝」,就像沒有自己正規進口止是水貨平行輸入就說自己是選貨店的店家太多了,我們不會反對,但期望這只是過程。自己的實力自己清楚,比起成名在望?穩紮穩打才是我們想要的方向。
樂隊花車效應實則是場悲觀
而不論是影片中的媒體觀眾、或者你現實生活中那些跟風的親朋好友,這些表現其實都是樂隊花車效應的一環;這樣的心態源於人性中害怕標新立異、被議論的壓力,最終導向所謂的人云亦云。簡而言之,「大家都這樣,我也不得不這樣」的心態是人性使然。
然而換一個層面思考,少數服從多數似乎是民主社會下必然且公平的結果;然而這是建立在「多數人的意見即是正確的」情況之下。而盲從是相當危險的,當這樣的力量發展到一個程度時終將扼殺科學、文學、以及藝術。試想看看當年哥白尼若收起「地球是圓的」的想法、又或者如今因諸多爭議而退出樂壇的肯爺?
這樣看來,挑戰權威以及傳統思維似乎是讓這個世界進步中必要的一環?你認為呢?
當然,成名這件事只要行得正坐得直,本身並沒有對錯。不過這其實亦可以套用到各種情境:感情上曾經的轟轟烈烈與今日的冷漠無情、產品的排隊搶購和乏人問津。除了成名時的備受矚目外,這樣的對比也並非每個人都能承受;而若可以選擇,你會選擇「成名 15 分鐘」嗎?
Photo Via: YouTube, Vogue, boredpanda, sunnyskyz, sswager,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