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的發展讓時尚不再是菁英份子才能享受的樂趣,而每年各大品牌最重要的一戰便是時裝週;其中又以俗稱的 Big 4 (四大時裝週) 最廣為人知。但如果你口口聲聲宣稱自己喜歡時尚卻不知道他們之間的差異,怎麼行?本週我們和多次往返各大時裝週的 24 Press Room 一起從時裝週的基本常識開始介紹,看看你到底懂多少吧!
時裝週不誕生於歐洲,更不是為了娛樂
時裝週的誕生其實並不是為了娛樂我們這些觀眾,最初的目的是定期邀請買手前往當地了解品牌新品以及趨勢。其中以巴黎和米蘭為核心,開啟了時裝週的「模式」。不過第一個「官方」的時裝週則是紐約,二戰時期 CFDA 創始人 Eleanor Lambert 為了宣傳美國時尚,便邀請因為戰火無法前往歐洲參與時裝秀的人們齊聚一堂;時裝週的概念也正式誕生。
喜歡時尚卻說不出 The Big 4 怎麼行?
時裝週最基本就是「四大時裝週」,俗稱 The Big 4;包含紐約、倫敦、米蘭、巴黎。早期上流階級主導時,部份大品牌會將秀辦在不同城市以吸引更多買手;然而品牌數爆炸和媒體的出現,如今多半只會根據性質地位選定一個地區發表。像是 Gucci 固定於米蘭時裝週展示,Saint Laurent 則多半於巴黎登場。
巴黎時裝週 (Paris Fashion Week):
一直以來都是買手與品牌的重點城市;匯集了最經典的品牌像是 Chanel、Dior 和不少日本品牌如 ANREALAGE 和 Beautiful People。然而隨著疫情影響以及 Pitti Uomo 的出現,決勝點漸漸轉移至米蘭。
米蘭時裝週 (Milan Fashion Week):
和巴黎相比少了一些奢華,卻更重藝術與風格。像是 Prada 和 Jil Sander 都於當地發表。相較其他時裝週保守,卻也憑穩定的品質成為近年的重點城市。而 Pitti Umo 的出現也讓米蘭成為男裝的指標,visvim 和 Off-White 都曾於此發表。
紐約時裝週 (New York Fashion Week):
則最為其中最商業取向,過去多為仰賴 Michael Kors 以及 Marc Jacobs 等等本土品牌的人脈與口碑。近幾年隨著 N.HOOLYWOOD、 Peter Do、以及 AREA 的加持,加上 Thom Browne 的回歸則稍微挽回了其聲勢。
倫敦時裝週 (London Fashion Week):
官方較為保守的操作讓許多人才外流,也因此相較其他的規模和影響力遠不及其他三個。然而新銳品牌依舊承襲了叛逆與激進的風格,讓倫敦時裝週成為叛逆以及小眾的代表。像是 Simone Rocha 和 Richard Quinn 都是近幾年備受矚目的品牌。
這些年質感人士都在關注的還有它們!
隨著時尚產業的下沉如今世界各地都有時裝週;而四大時裝週以外,分別始於 2005 年及 2007 年的東京時裝週和柏林時裝週則是近幾年的熱門。前者對於時尚產業的影響早已是歐美設計師一致認可,其前瞻性與創新的設計是許多業界人士重要的指標;後者則在冷冽的環境下展現極高的包容度,不貼上標籤也不侷限風格的特性成為許多國外新興品牌的首選。
對於真的有在關注時尚的來說,今天的分享可說是相當基本;但避免有人霧裡開花我們還是決定從這樣的嘗試開始分享。其他議題像是近幾年為什麼品牌紛紛脫離時裝週日程、真正的買手與品牌都在哪裡、以及像是去歐洲買日本品牌等等亂象,下一回「時裝週進階」我們再與 24 Press Room 好好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