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SPOPMusic # 愛恨交織:披頭四 The Beatles 的解散與決裂

# 愛恨交織:披頭四 The Beatles 的解散與決裂

by Sean Chang
A+A-
Reset

 

 

 

  披頭四(The Beatles)於 1969 年 1 月 30 日在蘋果唱片公司頂樓舉行了無預警的即興演唱會,路過的觀眾有幸提前欣賞到專輯《Let It Be》中的部份新曲,但他們當下並不知道,自己見證的是這支偉大樂隊的最後一次現場演出……

 

  即使披頭四直到隔年 4 月才宣布解散,但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數個月沒有以完整陣容合作了。事實上,他們最後一次合體已經是 1969 年 8 月,也就是錄製《Abbey Road》專輯時期。

 

  雖然《Let It Be》是披頭四最後發表的專輯,但當中絕大多數歌曲都是在《Abbey Road》之前錄製完成的。由於團員們認為《Let It Be》的內容還不夠完整,因此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和林哥史達(Ringo Starr)便著手錄製最後一首歌曲《I Me Mine》,完成於 1970 年 1 月 3 日。若你查閱這首歌的製作名單,你不會見到約翰藍儂(John Lennon)的名字被列在上頭,因為他當時根本不在英國。

 

# 愛恨交織:披頭四 The Beatles 的解散與決裂 10

約翰藍儂與小野洋子,藍儂因她而離開前妻辛西婭藍儂(Cynthia Lennon)和兩人的獨子朱利安藍儂(Julian Lennon)。

 

  1969 年 8 月 20 日完成的《I Want You (She’s So Heavy)》為樂隊四人的最後歌曲,藍儂隔月便告知公司自己要退出團隊,並同意不公開消息以避免影響《Abbey Road》銷量。離開樂隊後的藍儂隨即跟妻子小野洋子(Yoko Ono)組成「塑膠小野樂隊」(Plastic Ono Band),展開單飛計畫。

 

  1969 年 12 月,藍儂夫妻飛往丹麥探訪洋子的女兒京子考克斯(Kyoko Cox)。在此同時,樂隊另外三名團員已經完成了《Let It Be》的剩餘歌曲,而藍儂對這些早已經毫無興趣,他之後返回蘋果唱片僅是為了和製作人菲爾斯佩克特 (Phil Spector)處理專輯發行事宜。

 

  《Let It Be》同名紀錄片中,三名團員演唱了哈里森創作的《I Me Mine》,當時藍儂夫婦也在現場,然而不願參與這首歌曲的藍儂卻選擇在一旁與太太跳舞,這畫面在團隊氣氛極不和諧的當時絕對讓哈里森感到不是滋味。

 

 

  接下來藍儂的缺席也讓團員們司空見慣了,實際上,這早就不是藍儂首次在哈里森的作品裡神隱;1968 年底發行的雙唱片專輯《The Beatles / White Album》當中哈里森負責的四首曲子,藍儂就有三首未參與。另外《Abbey Road》中由哈里森譜寫的《Here Comes the Sun》,藍儂也因車禍缺席。

 

  逐漸地,藍儂和哈里森在 1970 年開始便鮮少往來。然而,他們之間的情誼在這短暫分離後又逐漸好轉,哈里森參與藍儂的第二張個人專輯《Imagine》,甚至跨刀演奏了《How Do You Sleep?》這首歌曲的滑音管吉他。這首曲子可是藍儂用來回擊麥卡尼的專輯《Ram》,可見當時哈里森已經選邊站在藍儂這裡了。

 

  麥卡尼曾在訪談表示《Ram》裡頭的歌曲《Too Many People》就是衝著藍儂和小野來的,他不僅厭惡藍儂讓小野干涉披頭四的創作,更難以忍受他倆時常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對其他團員說教。聽到這張專輯後,藍儂隨即著手創作《How Do You Sleep?》,比起麥卡尼的隱喻,藍儂的回應可謂單刀直入。當中內容唱道:「你作的東西都存在於『昨天』,既然你已過時那你也僅是那毫不重要的『另一天』」,藉此諷刺麥卡尼的名曲《Yesterday》和單飛後的歌曲《Another Day》,並以歌詞「反正你那個小婊子也是抄來的」,嘲笑麥卡尼當時創作《Yesterday》前四處打聽是否有人聽過類似旋律,因為他自己總覺得很耳熟,擔心是其他歌曲讓他有了《Yesterday》的靈感。

 

 

  這些火藥味濃厚的作品絲毫不輸後來嘻哈界的牛肉歌曲(diss song),也顯示了披頭四後期至解散的 70 年代有多麼複雜的矛盾衝突。在看似藍儂及哈里森已經重修舊好之時,哈里森邀請藍儂參加自己領銜的《The Concert for Bangladesh》,卻加了個小野洋子不得參與的但書,這讓藍儂無法接受,最後也就沒出現在 1971 年的「喬治哈里森與好友們」(George Harrison & Friends)陣容當中。

 

  到了 1973 年,藍儂和哈里森因為前團員史達的單飛專輯《Ringo》而再度同台,合作愉悅的哈里森甚至希望和藍儂共組新樂隊,然而哈里森卻再度遭到藍儂狠狠打槍……

 

  當年哈里森和披頭四團員之間開始有摩擦時是對麥卡尼感到特別不滿,他無法接受麥卡尼拘謹、制度繁瑣的錄音規矩,且相當霸道。在《Anthology》訪談中哈里森曾這樣說過:「保羅完全無法接受別人的建議,情況真的非常扯,就連我要把吉他從盒中拿出來他都有意見!」除此之外,作為一名優秀的樂手,哈里森卻無法按自己的想法來演奏,他的編排時常被麥卡尼要求修改甚至刪除。憤怒的哈里森也曾短暫離團一週以表示自己的不滿。

 

# 愛恨交織:披頭四 The Beatles 的解散與決裂 11

保羅麥卡尼與喬治哈里森在美國巡迴期間,攝於 1966 年。| Express Newspapers / Getty Images

 

  比起跟麥卡尼的紛爭,在樂隊解散後哈里森依然數次公開表示自己願意和藍儂再度合體,這也是為何他選擇加入藍儂的陣營、共同攻擊麥卡尼,亦可從中感受到他對藍儂的敬愛。諷刺的是,這只是哈里森單方面地「熱臉貼冷屁股」。

 

  1980 年,藍儂終於在訪談中向作家大衛薛夫(David Sheff)表明自己的想法,「那時喬治一直問我這些讓我覺得很尷尬,和他們合作《I’m the Greatest》的感覺確實不錯,但我跟洋子是一體的,他和比利(Billy Preston)卻一直想要跟我組一個新的男子團體。」

 

  身為披頭四年紀最輕的成員,哈里森費了好一番功夫才得到其他團員們的尊重,即便是團員中弦樂功力最了得的,然而成軍早期哈里森還是時常被藍儂數落。訪談當中,藍儂甚至覺得哈里森是個迷弟:「不是我自戀,但我們創團初期哈里森就像我的信徒一樣。」藍儂甚至將哈里森形容為那些會在他住家門外等待索取簽名的小鬼。

 

  哈里森早期的創作付出的確完全遭到藍儂忽視,「確實有一段尷尬時期,哈里森的創作並不突出,我們也沒人想多說什麼,」藍儂說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他跟我們就是不同層次。」

 

# 愛恨交織:披頭四 The Beatles 的解散與決裂 12

喬治哈里森、約翰藍儂與小野洋子在披頭四新開幕的服飾店 Apple Tailoring 內,設於 1968 年 5 月。| Getty Images

 

  即使在《Revolver》專輯中首度收錄了哈里森的作品,藍儂也終於在《Abbey Road》認可了哈里森的創作能力,但從他的行為與後來的表態中仍然能感受出他至終還是不重視哈里森的表現,這也是為什麼他數度拒絕哈里森的合作提案。原因並非只是小野造成大家的分歧,更因為他不認為哈里森可以跟自己站在同個級別。

 

  在多次嚐到閉門羹後,哈里森與藍儂的感情徹底崩裂,直至藍儂死前他倆還處在唇槍舌戰的局面。1980 年,哈里森發行了回憶錄《I, Me, Mine》,但當中卻刻意不談藍儂,這讓藍儂覺得備受羞辱。訪談時藍儂表示:「並非像書中那樣刻意忽略,事實上我對他的影響可是族繁不及備載!」綜觀而言,哈里森在書中本來就沒提及太多關於披頭四成員的內容,更別說藍儂數度傷透哈里森的心,這結果可說是情有可原。

 

  披頭四的決裂因素繁多,有女人、有妒忌、有自大、有不甘,而這一切隨著經紀人布萊恩愛普斯坦(Brian Epstein)離世後愈演愈烈,沒有調解人替團員們統合,最終導致四名團員各有己見、不歡而散。雖然 1970 年的披頭四已紅遍全球、發行過 12 張錄音室專輯,但外貌看似老態的他們在解散時也不過 30 歲,少年得志加上糜爛的私人生活也是他們感情破裂的原因。然而,這種種憤怒與爭執也因藍儂於 1980 年 12 月在紐約住所前遭瘋狂歌迷槍殺後漸漸釋懷……

 

# 愛恨交織:披頭四 The Beatles 的解散與決裂 13

披頭四和最重要的「第五位團員」經紀人布萊恩愛普斯坦。

 

  當初最崇拜也最痛恨藍儂的哈里森雖然在藍儂死前依然跟他處在緊張狀態,但隔年也發表了歌曲《All Those Years Ago》,表達了自己對藍儂的愛和景仰:「當他們像條狗對待你,我所呼喊出的僅有愛;你是唯一臆想到這一切的人,在那些年以前。」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