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年的四月,一首名為 “The New Wave” 的音樂釋出,也宣布了樂壇最重要的音樂組合 Daft Punk 的誕生。雖然這個傳奇組合在 2021 年宣佈解散,其締造的盛世和對樂壇的影響力卻依舊無人能及。
不是傻瓜,也沒有龐克的電音鼻祖
1992 年,一個名為 Darlin’ 的三人搖滾樂團一出道就被樂評大肆批評,更以 “A Daft Punky Thrash” (蠢龐克仔) 稱呼他們。不久後樂團解散,其中兩人 Thomas Bangalter 和 Guy-Manuel de Homem-Christo 則決定成立新的團體,這時他們想到了這個有趣的形容,並決定以此作為團體名稱。不過,這一次沒有搖滾、不是龐克,而是徹底改變樂壇的電子音樂。
1994 年 4/11,Daft Punk 釋出了團體的第一首歌 “The New Wave”,正式宣佈法國浩室音樂新浪潮的開始。三年之後他們推出了第一張專輯 “Homework”;除了 “The New Wave” 更名為 “Alive” 重新收錄,也包含 “Da Funk” 等等早期的經典。
最不想成為的,就是機器人!
提到 Daft Punk 大家應該都對那個機器人頭盔有印象,這個自第二張專輯 “Discovery” 開始的造型由 Tony Gardner 打造,並幾乎成為他們的代名詞;甚至他們還編造了一個故事:「不是我們選擇要變成機器人,而是一場意外造成的。1999/09/09 的 09:09 a.m.,我們的工作室突然爆炸,恢復意識之後就變成這樣了。」不過,最終卻是他們選擇不再做機器人了。
2021 年,在疫情肆虐、AI 快速成長、科技日益發達的時候,音樂和造型總是超前於人的 Daft Punk 卻選擇解散。團員 Thomas Bangalter 更在去年提到「我們一直以來都試圖用機器人的形象傳遞只有人能感受到的東西。一直以來我們都是站在人性的那一邊,而非科技。」並表示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年代之下「我最不想成為的就是機器人。」
洞悉文化與人性,而不是流行的電子舞曲!
他絕非事後諸葛;綜觀他們的作品雖然總和機械脫不了關係卻處處透露著溫度,尤其他們最後一張專輯《Random Access Memories》更是。像是 “Instant Crush” 和 ”Touch” 都將「人類的情緒」透過電子音樂完美又曖昧地傳遞。不過最讓人驚艷的當屬 “Giorgio by Moroder” ;以「電子音樂之父」Giorgio Moroder 的自白貫穿整首歌曲,除了是他們對於這位超越年代的傳奇的致敬,更以穿梭在搖滾、電子、交響樂、放克等等得曲風展現自己的野心,並達到承先啟後的作用:
Once you free your mind about a concept of harmony / 一旦你解放了對於和聲的概念
And of music being correct / 追求音樂正確性的念頭
You can do whatever you want / 你就可以做到你想做的任何事情
這段 Giorgio Moroder 在歌曲最後的當頭棒喝,似乎也是 Daft Punk 最重要的核心之一。回頭看看 1994 年這兩個 18 歲的年輕的 “The New Wave” 儘管不成熟卻是對當年樂壇的衝擊;何為正確、何為音樂、何為人?拿下頭盔之後,Daft Punk 依舊用這 30 年之間的作品不停叩問這個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