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攝影一拍就是 40 多年,但他在 2003 年才讓自己廣為人知。1945 年出生於山形縣的農村地區,鬼海弘雄作為日本老一輩的攝影師,在那個「不是剛好會拍、運氣好就能成為攝影師」的年代,他的意念比許多人都還要強烈,但在專注於攝影創作之前,鬼海先後經歷了公務員、卡車司機、漁船水手等工作,又或許是這番人生經歷,讓他在作品上更為細膩與真實。
畢業於哲學系的他,其實更迷戀電影。
大學就讀哲學系時,鬼海迷上了波蘭電影導演 Andrzej Wajda,讓當時的他大開眼界;而他人生中唯一使用的 Hasselblad 相機,也是從大學恩師福田手中獲得的。後來經過福田的引薦,鬼海認識了當時擔任攝影雜誌《相機每日》的主編山岸章二,並透過山岸見到美國女性紀實攝影師 Diane Arbus。在這些哲學與視覺衝擊的融合下,鬼海在 1969 年也正式確立了攝影這條道路。
耗時三十年在淺草寺拍照,讓鬼海聲名大噪的《Persona》
1973 年鬼海弘雄於《相機每日》上發表了第一張攝影作品,而他著名的人像系列《Persona》也始於同年。2003 年《Persona》獲得了第 23 屆士門拳獎,隨後在 2004 年獲得日本攝影學會獎的肯定;這個攝影系列使他聲名大噪,卻也讓他花上三十年的青春歲月,為的只是捕捉吸引著他的「靈魂」—在拍攝人像時鬼海從不問對方的名字,只記住被攝者的特質,而為了讓作品乾淨整潔,背景也只選在淺草寺的一面牆前。
文字寫不出來的,只有用攝影才能表達。
鬼海弘雄曾說過:「人與風景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像是攝影系列《Tokyo Labyrinth》(1976-1989)與《India》(1976-2016),分別深入東京與印度旅行拍攝,這些影像也是以長期且持續的方式紀錄,更乘載著這些人物和背景的故事。筆者認為鬼海弘雄的攝影本身便是一種哲學,鬼海以他「觀看的視角」創造出一種虛實之間的影像作品,看似一瞬間的快門,背後更多的是觀察、等待與感受,如他所說:拍照按快門誰都會,若你沒有用靈魂去拍照,那只是相機在運作,那不是攝影、不是「寫真」— 攝影師的鏡頭,應該是一面鏡子,折射出被攝者的靈魂與過去,而鬼海的照片也成為永垂不朽的經典之作,深深影響著世人。
日本攝影大師鬼海弘雄 (Hiroh Kikai) 於 10 月 19 日不敵淋巴癌逝世,享壽 75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