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有張是數學三角函數嗎?看不懂的東西。」「喔……那個很有趣……我們小時候都是老師手寫的考卷,用這台複印機印出來,讓我們考試……後來因為老屋要改建所以拿回來收藏。」原來考試曾經也是帶有溫度的一件事,而 Marko 將這則故事存留在他的個人工作室裡,這裡堆放了許多老件,瀰漫著一股年代感,如同 Marko 本人。
Glasses / Garrett Leight
Watch / ENICAR
Vest / Harris Tweed
Hat / Angler’s House
Shirt / MUJI
Coat / Vintage
Pants / Bullseye Bill
Shoes / MOMA
Marko 有著俐落俊逸的面孔,訪談過程卻以緩慢淡定的語速閒聊著:「嗯……我想一下……平常都會去工地,所以買衣服會選擇比較耐磨、耐髒的材質,質料大部分還是偏棉麻;蠻喜歡買背心的,增加層次感,多層次穿法也比較方便因應台灣的氣候……今天的穿搭風格就像是七、八零年代上班的工人(笑),但也沒有特意要打扮成那樣。」不露痕跡的做舊, Marko 也將工作手法視為他一貫的擇物邏輯:「之前有幫 Syndro 做仿舊黃銅招牌,但不能好像很刻意,而是似乎已經過時間的洗練,呈現古早時期的那種感覺。」 東西用久了本來就會舊, Marko 多半會選那種用舊弄髒也沒有關係的材質,耗損反而會使它更有味道。
「關於流行……我已經很久沒有注意過了,最近買一個很好看的 Porter 皮革護照包,與其買潮牌不如買功能性多、實用度高的單品,買衣服前通常也會先想『這一件我能穿多久?』」 Marko 這裡所謂的久並不是材質的使用度,而是款式、版型上是否可以因應「人因歲月產生的變化」,具體一點就是必須足夠經典:「流行繞了一圈之後,自己會不會再拿出來穿?」可能還是因為跟工作上的理念有關, Marko 的作品都會有長久存在的意義,因此會把這樣的概念帶進服裝之中:「我穿過、整理好後,它會不會有更高的價值?」現代的衣服反而像消耗品,很便宜,但必須一直添購。約莫二十年前曾在球鞋店打工過的他,面對當今的球鞋風潮,認為這都是後一輩的東西了,會引起他關注的那些設計者都已經不在,偶爾會穿的還是 New Balance 的復刻款。不過 Marko 對於百搭耐看的帆布鞋依舊頗喜愛,像是最近購入了 Everyday Object x RFW 聯名鞋款,RFW 全名為 Rhythm Foot Wear,於1998年由日本知名設計師鹿子木隆創立,以英國製鞋工藝打造出專為東方人腳型而設計的鞋履,本次聯名更是 Made in Taiwan ,大大的肯定台灣製鞋技術。
台灣的代工向來值得讚賞,但 Marko 認為原創品牌及店家對於品牌形象的塑造卻沒那麼注重,像是 IG 排版的美感與和諧度總是維持不了太久,店員穿搭也是如此,「尤其男生,都穿跟別人一樣的品牌,其實我覺得不用流行什麼,但你要認真的看待穿搭這件事情。」相較於早期各式各樣的型人,他覺得那時候的台灣穿搭很厲害、敢於表現自己:「現在網路發達是優點也是缺點啦!有太多資訊等著你看,容易盲目的跟著穿,以前人多半是靠自己翻雜誌學。」而這兩者又有什麼差別呢?早期由於流通性有限,因此需要「主動」吸收資訊,進而探索自己想要的穿搭;而如今網路普及加上民主國家高度的言論自由以及自媒體的產生,往往容易吸收到真實性有待商榷的訊息、被牽著鼻子走而不自知,如何在這當中取得平衡,更是閱聽人應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