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紫瓊憑《媽的多重宇宙》成為奧斯卡 95 年來首位入圍最佳女演員的華人女星;去年,珍康萍以《犬山計》成為史上第三位女性獲得最佳導演獎項,而第二位則僅僅是前年以《游牧人生》獲獎的趙婷。如果你覺得不可思議,其實這樣的現象不只發生在影視產業。今天是國際婦女節,一起來看看那些隱藏在頒獎典禮的玻璃天花板。
奧斯卡高喊的「多元」只是幻象?
1929 年舉辦了歷史第一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但是直到 2010 年 Kathryn Bigelow 才以《危機倒數》成為第一位贏得最佳導演獎的女性;加上珍康萍和趙婷,95 年的歷史也不過三位女性得主。而今年儘管有《日麗》、《沒有聲音的女人們》等等優秀的女性導演作品,入圍者卻清一色皆是男性。不難想像娜塔莉波曼 2018 年頒發「最佳導演獎」時為何如此諷刺 (笑)。
為什麼大家都說 #葛萊美好男?
葛萊美也不乏相關議題。像是 2018 年只有 Lorde 以《Melodrama》成為唯一入圍年度專輯獎的女性,葛萊美主席 Neil Portnow 則更示「女性應該加把勁做出更好的音樂」引發爭議。雖然碧昂絲今年以 32 座獎項成為史上贏得最多葛萊美的歌手,但是也從未贏得年度專輯獎,而女性入圍該項大獎的比例更是只有兩成 (愛黛兒和泰勒絲則是史上唯二獲得該獎項超過兩次的案例)。
諾貝爾偏袒西方白人男性?
撇除影視產業,1901 年開始頒發的諾貝爾獎也被認為「獨厚」男性。100 多年來,將近 1000 名得主只有 61 位是女性 (居禮夫人則是唯一二度獲獎的女性);其中多數是和平獎和文學獎。不過,諾貝爾基金會副主席 Goran Hansson 表示這展現了社會上的不公平 (女性在科學領域的基數大幅少於男性),但也堅決不會設置性別配額,只把獎「頒給做出最重要貢獻的人」。
女性曾經被禁止參加的奧運!
古奧運只允許「男人參賽、女人觀賽」或許不意外,但是 1896 年第一屆現代奧運也沒有女性參加。「現代奧運之父」Pierre de Coubertin 更表示「體育方面,女人的貢獻就是鼓勵兒子奪得佳績」,一直到 1900 年,共 997 名運動員才有 22 名女性的出現。事實上,直到兩年前的東京奧運才被認為是最接近平等的奧運,女性參與的比例約 49% (但依舊有項目未開放女性參與,例如50公里競走)。
雖然近幾年性別、種族等等平權意識抬頭,不過也可以看到過去以為的「歷史」比你想的更近!今天是國際婦女節,除了期望楊紫瓊能夠以首位亞裔女性順利拿下小金人,也希望他在拿下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女主角後提到的「擊碎那該死的玻璃天花板」可以早日實現;婦女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