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SCELEBRITY# 當大家在 FOMO 害怕錯過,席尼墨菲卻在推廣 「ROMO」 : 有時候「錯過」反而讓你學會坦然?

# 當大家在 FOMO 害怕錯過,席尼墨菲卻在推廣 「ROMO」 : 有時候「錯過」反而讓你學會坦然?

by Coman

社群媒體氾濫的年代,大家常常在說自己很「FOMO」,可說是現代人的日常焦慮。我們害怕錯過朋友的聚會、排隊的餐點、熱門的歌曲、甚至一部備受矚目的電影。然而 Cillian Murphy 日前在訪談中就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ROMO」 (Relief of missing out) — 坦然地面對錯過。這一詞,也立刻引起人們思考,或許「ROMO」正是現代人需要的。

什麼是「ROMO」?

FOMO 全名 Fear of Missing Out,即「錯過恐懼症」,描述人們看到他人參與某個活動或是擁有某樣東西時,內心的焦慮與不安。看到朋友的旅行、音樂節的場景,某部電影心得時,內心會湧現「為什麼我不在那裡?」的遺憾。Cillian Murphy 提出的 ROMO 則是把「恐懼」換成「釋然」 — 在錯過某件事後感到輕鬆,並學會放下「必須要參加一切」的執著,找回平靜。

# 當大家在 FOMO 害怕錯過,席尼墨菲卻在推廣 「ROMO」 : 有時候「錯過」反而讓你學會坦然? 11

席尼墨菲錯過了什麼?

之所以他會提出「ROMO」,則是因為他在訪談中聊到了諾蘭。倆人曾經合作《蝙蝠俠》、《全面啟動》、《奧本海默》等等經典作品,然而他卻沒有參與最新力作《奧德賽》。而當主持人問他看到預告片的時候,是否會感到 FOMO 時,他先表示「有預告片了嗎?」接著就表示自己感受到的是「ROMO」。畢竟錯過了《奧德賽》,他能專注於《浴血黑幫》的拍攝,也能有更多時間陪在家人身邊,這樣的生活或許對他更有意義。

社群的年代,我們都要學會接受錯過

在社群媒體的年代,「FOMO」被無限放大。每當我們滑手機看到別人在享受派對、旅行或穿上最新流行單品時內心總會不自覺地比較。然而,「ROMO」提醒了我們:學會接受錯過,並非放棄追求,而是去重新定義什麼對自己真正重要。例如不去參加派對,你換來了陪伴家人的時間、甚至充實自己,這種「錯過」或許長遠來看更有滿足感。放下比較心態、為自己的選擇感到自信,學會放手才能真正感到自由!

# 當大家在 FOMO 害怕錯過,席尼墨菲卻在推廣 「ROMO」 : 有時候「錯過」反而讓你學會坦然? 13

被誤會是「喪屍」也沒關係?

Cillian Murphy 近期為了宣傳電影《Steve》可說是造就不少讓人會心一笑的訪談。像是在另一段訪談,就提到雖然平時他幾乎不上網,然而他兒子依舊和他分享了在《28年毀滅倒數》預告片中,大家誤會是他本人演出的喪屍角色。他就表示「大家覺得我長得像喪屍,真是太棒了。我受寵若驚。」這種輕鬆的態度也呼應 ROMO 的心態,不在乎錯過那些「符合世俗審美」的形象定位,接受自己的獨特,反而讓他更自在。

# 當大家在 FOMO 害怕錯過,席尼墨菲卻在推廣 「ROMO」 : 有時候「錯過」反而讓你學會坦然? 14

不知道某些事情,也沒有關係!

Cillian Murphy 這種「刻意錯過」的態度也能夠在基努李維 (Keanu Reeves) 以及 Jennifer Lawrence 身上看到。像是基努李維就完全不知道網友們稱他為「Internet’s boyfriend」,而後者則表示他不滑推特或 Instagram,因為他認為這些平台會讓他分心於生活。他們的選擇,都證明了只要個人的心靈足夠富足,那麼不知道某些流行並不會讓人生失去光彩!

ROMO (Relief of Missing Out) 哲學為我們在這個充滿 FOMO 的時代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從對錯過《奧德賽》的從容,到對網路潮流的刻意疏離,他都展現了接受「錯過」並非失敗,而是一種智慧與選擇。他們的故事提醒我們:錯過一部電影、一場派對,熱門話題,並不會讓人黯淡,反而可能為我們開啟更真實、更滿足的道路。ROMO,就是學會對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說一聲「沒關係。錯過?這樣也很好。」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