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民眾和主流媒體在看時裝週或許都在看服裝表面的設計趨勢,不過整個產業的變化、消費習慣、以及大環境的趨勢卻常常被忽略。本週的 24 通信,熟悉日本時裝生態的 24 Press Room 則分析了 FW22 的五大變化,或許會點出你平時沒有注意到的觀點!
聯名球鞋依舊火,但品牌衣服沒人要?
隨著聯名文化的興起與成功,聯名球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且絲毫沒有衰弱的跡象。從紅了好幾年的 sacai、CLOT、到 fragment,這些服飾品牌推出的聯名鞋款可說是銷售保證;就算價格被炒的再高也都有人心甘情願地掏錢。不過,這其中有多少人是因為喜歡它們的設計師而購入,而不是為了唐老鴨嘴或是一個閃電;又有多少人真的會花錢購買這些品牌的衣服呢?
大品牌面對轉型不斷尋求 Pop-up Store!
從 COMME des GARÇONS x UNITED ARROWS x New Balance 澀谷 PARCO 的快閃店、佔據社群媒體的 Balenciaga Le Cagole 店鋪、甚至陳冠希在日本度假都還被邀請去開快閃市集;時尚產業為何對 Pop-up Store 情有獨鍾?不外乎看上其短期、低成本、話題與主題性等等特質,讓品牌得以凝聚線下集客力,成為這幾年常見的行銷手法。
裏原品牌光環不再,一個個掛?
具體來說是哪些品牌我們姑且不提,不過當過去的經典淪為代購品牌時,是不是就不再保有過去的個性了呢?其實日本目前的狀況某種程度回答了上述的問題;如今流傳著「與其去裏原宿,不如去下北澤」;前者可以理解成放大數十倍的西門町,後者的崛起則猶如赤峰街。而根據採購的消息,今年秋冬勢必也會有幾個裏原品牌面臨破產和被收購的危機。
當你喜歡的日本品牌背後的出資者不是日本人?
許多人喜歡強調自己支持的品牌是哪個國家、哪裡製造;但他們往往忽略其實背後的出資者多數和想像中的不一樣。隨著近幾年大環境的改變,許多你我熟悉的品牌早已不歸屬當年的起源。比較知名的例子像是高田賢三的 KENZO 被 LVMH 收購、BAPE 與香港 I.T. 集團等等;如果你喜歡的日本品牌背後出資者不是日本人,你們還會買嗎?
線上秀其實沒那麼有吸引力,更像是噱頭!
從國際精品到日本品牌像是 Doublet 到 N.HOOLYWOOD 都因為疫情紛紛投入線上秀的行列,許多評論紛紛表示這樣的變革帶來許多新的可能。然而這對媒體來說或許是一個值得報導的話題,新穎的科技也吸引到許多群眾的目光;不過對 24 Press Room 這種專營品牌代理的 showroom 來說,看不到衣服的本質、沒辦法實際接觸到服裝其實是相當遺憾的。
其實每一年、每一季除了服裝的潮流趨勢以外,透過整體市場走向和品牌行銷手法等等更可以看出整體大環境的不同;透過不同的視角更可以看出同一行為的一體兩面。本次 24 Press Room 觀察到的五大變化你們是否也有感呢?此外還觀察到哪些變化?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