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Anti-Fashion」(反時尚) 你會想到什麼;是一個品牌、一位設計師、還是你會肯定地說出這個名詞的定義?在 90 年代 ARTE 製作的紀錄片 Anit-Fashion 中,當山本耀司被問到對於這個字的看法時他回答道「我並不喜歡這個字;他不過是代表不盲從趨勢罷了。」

時尚本就始於反抗!
鷲田清一曾經在《古怪的身體》一書中提到「時尚始於人們對於制服的反抗」。就像是學生時期逼著我們穿制服時,我們卻在便服中找到自我;就像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後想穿出自我。這便是時尚矛盾的地方,它既是服從也是反抗。

衣服不再只能遮蔽,而是溝通!
浮華的 80 年代,流行趨勢由權貴說了算;然而川久保玲乃至後來的 Hussein Chalayan 等人卻帶著突破性的輪廓和拒絕從眾的態度試圖反抗這個體制。解構、破壞、未完成的設計帶來了全新的思考面向:衣服也能成為語言、成為打破傳統規則的武器。像是 Chalayan SS1998 便重新解構穆斯林傳統女性服飾,反思宗教如何扼殺個人身份上的認同,同時也重塑世界對於女性身體線條的既定印象。



反時尚已經不可能存在了?!
如今隨著科技進步、社群媒體發展、以及社會風氣的改變,大眾在害怕「同化」的同時也追求標新立異,情況已然與 80 年代不同:Balenciaga 的五趾鞋是潮流、Gucci 的極端復古是時尚、人人追捧川久保玲、連 Zara 都開始解構的時候 —— 還有什麼能「反」的嗎?




在限時動態發佈的問答中有不少讀者分享了心目中的「反時尚代表」像是 Carol Chrsitian Poell 和 Viktor & Rolf。他們的創意不可否認;不過「備受推崇的實驗性」也算是 anti-fashion 嗎?將帽 tee、牛仔褲等最稀鬆平常的衣著帶回高訂秀場的 Demna Gvasalia 或許更有資格參一咖。你們認為呢?也來看看國內外業界人士怎麼說吧!



當我想到「反時尚」我直覺地想到 80 年代日本設計師對於西洋時尚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

講到反時尚除了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當年的 Martin Margiela 不按牌理出牌,追求精神式的自我。低調的不曾露面用解構式的時裝風格說話依舊讓我印象深刻!


這或許不是大家想聽到的答案,但我不覺得如今有任何「反時尚」的品牌存在。畢竟它不像「簡約」是一種風格。
如今有許多品牌試圖將「反時尚」與解構、非傳統的輪廓設計劃上等號並以此作為他們的宣傳手法。不過如今這個名詞已經和輪廓無關。「反時尚」的革命之所以成功在於它的天時地利人和;而如今沒有這個環境存在。
「反時尚」是對於標準審美的質疑。而它之所以如此特別正是因為當時的歐美流行產業並不敢提出這樣的想法。

其實我一直在反思反時尚是什麼,如果說在那個年代下追求未來追求黃金歲月、追求物質的相反就是反時尚的話,那現今的反時尚和那個年代還相同嗎?
反時尚是一個趨勢是跟著時間流動在走的,還是直指一個宛如年代下的駐足,就停留在那裡了?追求精神、追求自然,與自己對話不追求趨勢這件事情稱作反時尚,極簡風格成為了反時尚的代表,但到了現在,極簡還是反時尚嗎?
山本耀司說過他倒下了,也不希望有人接手,是否就是希望把他的故事與精神留在只屬於他的時代,屬於他的風格不會經過時間而消逝也不會隨著時間而跟著趨勢變成新的Yohji Yamamoto。若說當年的 Martin Margiela 翻轉時尚風氣是對於反時尚的最佳註解;那如今除了山本耀司還有這樣的存在嗎?我打上一個問號。
回歸根本,不論是潮流與否、反時尚也罷都是建立在自我認同的美感訴求上;或許不用想太多地做幾就是真正的時尚吧!看完前面的內容以及國內外人士的分享你們認為反時尚還存在嗎?
Photo Via: Photo Via: Vogue, Another, Posts, Russh, Strip-Project, Twitter, Pinterest